类别:范文 / 日期:2025-04-12 / 浏览:19 / 评论:0

  2016作为新SAT元年,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总算完成了改革试水,也让广大观望的考生和家长有了更确定的图景!总结去年一年的考试,不难得出一些重要的、可以对未来备考产生指导意义的结论!

  1.词汇!词汇!词汇的精确理解!

  新SAT取消了老SAT的填空题,很多考生本以为可以“拜托”背大量单词的任务,可是打开新SAT的试卷就会发现,每一套题阅读加语法直接考的词汇题就有10道左右,还不算阅读文章里会影响到原文理解的词汇障碍!而且,新SAT对词汇的考察深度更深,更侧重考察一些所谓常见“小词”的学术生僻意思和近义词之间的辨析!

  就以2016年12月北美考试的一道词汇题,问“style”的意思,很多同学非常“兴奋”地选了干扰项“fashion”,结果就“杯具”了!原文的语境是“His home might almost be styled a palace.”这里正确选项应该选“called”,“命名”的意思。我们来看韦氏词典的意思:“to call or designate by an identifying term: NAME”

  所以今后的备考中,要特别注意词汇的精确理解,以考题为导向,来做扎实的词汇积累!

  2.阅读为什么感觉难?

  对于绝大多数逻辑思维比较好的同学来说,科学类和社会评论类的文章,经过一定训练,总体把握还是不错的。

  首先说一下Fictional的应对;小说从类型上说,主要是Narrative和Deive两种,而Narrative的文章又占了多数。这样类文章的解析方法是有区别的,这一点一定要清楚。小说从选材上来说,基本秉承“大众经典”和“小众冷门”相结合的思路,大家平时多读一些经典小说,有利于培养对文学素材的感觉、有利于站在小说主人公和各种角色的角度想问题,也有利于抓住所谓的“言外之意”!这些都是慢工出细活,今天特别讲解一种最基本的方法: 如何找定位?如何把定位之处与正确选项对应起来?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题:

  “这篇试讲一个优秀的女婿厌倦了自己的准岳母总喜欢在别人面前提到自己女儿订婚、抓到一只金龟婿的故事。”题干给出的定位是33行,我们通常要到地位行数的前后几行去找答案。请注意,这道题我们应该重点看36行-40行的这一段,为什么?因为这里出现了“Not…but…”的对比转折结构(对比转折是阅读里经常出题的特殊语言现象,当然还有三种特殊语言现象),尤其是but之后的内容,因为“not…but…”的重心在but后,这个时候再说那些人的“congratulation”的时候有两个重要而简单的词;一个是“public”,一个是“outsider”,尤其是“outsider”,那种B选项“intrusion”的感觉一下子就对应起来了。

  历史类的文章为什么难?除了本身的题材陌生而抽象以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学生、尤其是国内的学生对议论文的一些“逻辑常识”不熟悉。像历史学文章经常会使用“Deduction”的论证方式,使得学生觉得主题分散而模糊以致抓不住主题……

  应对策略:

  平时多接触一些Fundamental Documents,尤其是美国独立前后的重要文献,另外一定要对议论文的逻辑论证方式有所了解!

  最后,特别要指出,做题思路要规范,看到每一道题要把题目审清楚然后一定回去定位找,千万不要凭印象做题!

  3.语法部分

  概念-规则-结构-体系-上下文

  其实,老师一直都主张,学SAT语法不要只从单个考点入手,应该先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规范的书面语的体系开始。而第一步,就是要对每一个重要概念要掌握的很清楚。

  比如,关联词的词性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些同学都快要考试了,还没搞清楚“however”的词性,概念不清楚,规则就肯定用不对:所有人都知道“副词不能连句子,连词可以”,但如果连“however”词性都搞不明白,规则怎么用?再比如,“whereas”的用法考了一遍又一遍,很多同学甚至老师还是云里雾里的……

  规则的正确使用是建立在概念的清晰理解基础上的,而按规则组合起来概念就会形成结构;特别是书面语中整体性的“单句的结构”、“从句和复合句的结构”以及具体的“平行结构”、“比较结构”“独立主格结构”等等。

  关于上下文联系的题目,比如“段落大意题”、“句子排序题”、“删除句子题”等等,这些题目很多同学一直没有一套规范的做题流程,一直是凭感觉做,感觉好的时候正确率就高,感觉不好时错误率就高,这样很不稳定。需要形成一套规范的做题和验证的流程,这样才能保证高的正确率!

写同学优秀范文(写同学作文600字优秀范文)

  4.写作部分

  比预期要难,分数本可以更高

写同学优秀范文(写同学作文600字优秀范文)

  从2016的几场考试中可以看出,考试的文章普遍要比之前官方放出的要难。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在之前的文章中找到比较清晰的evidence,例如data和authoritative source。但在正式的考试中,文章普遍以一些较难分辨的evidence,例如fact和example为主。考试中,同学们比较大的问题在于看文章的时候,过于纠结细节,导致写的时候时间不够。

  应对策略:

  (1)分析文章的时间不应超过10分钟。文章中的各种evidence和stylistic并不需要全部找全。只要找到自己能准确分析的即可。一般来说,在一篇文章中,找一到两个evidence和一个appeal就可以把作文写好。

  (2)Evidence的区分也很容易,即使碰到较难fact和example,也可以靠时态来区分。比如,在11月亚洲的考试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THE year was 1862. Abraham Lincoln was in the White House. “Taps” was first sounded as a lights-out bugle call. And Steinway & Sons was building its first upright pianos in New York. 从这段的时态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时态为过去式,所说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且没有持续发生,所以可以判断为example。

  原文地址:https://www.onebest.cn/show-86-4196-1.html

打赏

感谢您的赞助~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版权声明 : 本文未使用任何知识共享协议授权,您可以任何形式自由转载或使用。

评论区

发表评论 / 取消回复

必填

选填

选填

◎欢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及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