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范文 / 日期:2025-03-24 / 浏览:26 / 评论:0
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蒋勋
1. 美。
江南的梅雨是柔弱的黛玉泪,淅沥地落着,打捞一点古老的情怀。
这样的日子,阅读《古书之美》。古书,美,两个文字粘合在一起,无由想到旧时女子
在闺房穿针引线的画面,一旁是书生伏案而阅的线装书。梨树溶溶月,妩媚如昆剧。这样的画面是美的,也是根植于脑中无法抹去的一点怀旧章节。
对美,不得不说,有一点别样的情怀和执着。无疑,《古书之美》的装帧设计是美的,古意荡漾,文脉涓流。韦力所收藏之书的图片更是美的。
蒋勋说:“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深以为然。在真善美的选序中,首推为美。美是一个概念,不具象,也许她远没有真善来的明确结实,可鲜活地遍布感知的领域。美的光辉是柔和温煦的,融合了真善。古书之美,真切的感染了一种美的氛围和气度。
人类历史也可以说是追求美的一个历程,文字以镌口碑。秦汉之美肃穆,魏晋之美旷达自由,唐代爆发了集体审美运动,自立自觉,恢弘潇洒,至宋则追求“韵”而“绝俗”,追求个人情趣,通过书、笔、墨、砚、纸、灯、瓶、案营造意趣,进而转化为精神世界的内省,于是宋人藏书、读书、著书,这读书人的脾性得以流传,书斋意趣也成就了宋版书的精美绝伦。
今日之美在哪里?
安妮在访谈中写道,韦力老师不抽烟,不喝酒,不喝茶,对于生活中的细节享受和情趣体味从不在意。他不像宋人那样,对所有雅洁精美的器物一般痴迷,他只爱书,他只愿体味古书的美。 当我想着,着一身洁白衬衣的韦力先生,用一张“藏书爱好者韦力”的名片出现在各大古籍拍卖会上时,那样的一个人本身就是一种英雄的美,心无旁骛。孤傲而高雅。
韦力认为:“雅”才是社会发展的方向。我们搞了几十年以俗为美,结果普遍的审美
情趣、人文情怀变得极为低下,是很恶劣的做法。
我们今天所谈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怎么体现?靠的就是这些古书。我总想告诉别人,美之所以为美,到底是怎么回事。
美,在等待,在践行。
2. 缘起。
安妮宝贝说:对风雅和优美投以深深爱慕,对高洁和矜持的情操不失信仰,这样的晨光貌似一去不复返。被新世界的衍生物所包围的我们,对历史及传统,该如何欣赏、表达、维持和保护。
也许是带着这样的疑问采访了藏书家韦力先生。
韦力出场,颇合安妮宝贝笔下的男主人公形象:形体清瘦,个子很高,穿白色衬衣,长裤有一道妥帖熨线。安妮宝贝给这样的男子定义为:严谨,有序,对礼节注重。可惜按我个人审美趋向,这道熨烫妥帖的线条恰恰是我最不喜欢的。骨子里也许个人更趋向一种随意的风格。这是题外话。
安妮和韦力一起去了盛极一时的嘉业堂和密韵楼,网上查,旧时嘉业堂书楼是回廊式的两层建筑物,由七间两进和左右厢房组成,共有书库52间,藏书约11万册,杂志3000余册,红梨木书版30000余块。其中可称得上“海内秘籍”的珍本就有62种,而刘承干斥巨资购买的宋刻本《史记》、《前汉书》、《后汉》和《三国志》可称得上是镇楼之宝。如今怕只是一处让人到此一游的风景罢了。到很想去实地探访。
藏书楼,辉煌曾经,面对荒废,过去的财富,珍品,文人雅士,有声有色的历史,俱
往矣。藏书于大部分人而言,是一件无法轻易触及和陌生的事情,“虚空终究要归于虚空。
只是在虚空的间隙,微笑的个人还是尽其所能地创造自己所希望建立的一个世界。即使明知道它会变化和消失。但这的确就是一个人生命曾经存在的历程。
韦力,收藏古藉逾七万册,四部齐备。这样的数据足以让人惊叹。目前他还致力于做相关专题的影印出版。他对古书抱着珍惜对外开放的心态。“把这些典籍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是我的愿望。怎么让你知道历史典藉的重要,而不是我,我一直这么做,这是我对古书的看法和做法。”
在俗世的眼中,他是一个商人,办企业,守商则,赚钱,而在内心,他的身份只有一个,一个单纯的爱藏书爱读书的老式人。他说老了后就以书会友。读书读到如今,于他变成了读自己,可以重返观照内心,内心的孤单未尝不是一种合适的状态。
千百年后,谁又记得谁。而古书,却是载体,历史,美,永不凋零。
3. 陌生的古书。
说实话,古书于我是陌生的概念。记得小时候,爷爷住的房子里,排满了整齐的书籍,小学时用《四角号码字典》,还被年长的语文老师表扬了一番。博学的爷爷英年早逝,遗憾的是父母家人离开故居一段时间,那些古藉荡然无存。糜费于内,耗伤于外,旧物件的遁失,事后的后悔无济于事。没了就是没了。如今看到《古书之美》,脑子浮现的竟然是老家那一柜的旧书。可惜古物不在。
掩卷,面对古书之美,有了奇妙的感受,难以言传,却式微激动。
周围结识的人中,对古书有研究和收藏的,便是旷白老师。江南的一个春日,有幸在他的书房翻阅了几本旧书,惊鸿一瞥,似乎和一老友打了照面,缺乏沟通的语境、深度和常识,,却觉天荒地老。
老师收集的古书品相上乘,听他娓娓讲述收藏偶遇的过程,脑中想到的竟是“临去秋波那一转”,重重流转中,分明有一种精神和意识的存在,是永生的。古书的流转又何尝不是一种缘分和奇迹呢。老师选择在个人书画名声日望的时刻,停下脚步,静心读书。沉潜,临摹,学习,自创风格,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满腹经纶,却平和高雅,“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他有诗云“三十年间参太极”,何尝不是他研习耕读的写照呢。
书的形式如同肉身,哪怕形式毁掉了,其承载的思想、内容和记录也是强壮的。在翻阅的过程中,真切感受一种来自古书的气息。有古人阅读过的痕迹,
想起以前看《似水年华》,剧中的文,一个高学历的人,却从事着修复古书的工作,当时甚为不解。不晓得古书修复是如此寂寞如此丰沛的工作。看了古书之美,剧中文每天在古书中的状态开始慢慢浮现,直至停格。飞鸽的扑簌声,化在时空的隧道里,不言不语。
有多少这样的仁人志士在做着修复历史的事情,日复一日。
古藉代表了鲜明的智慧结晶。很多古书流逸不存,真应好好珍惜、保存的解读。而对古书中的文字解读,才是文脉得以传承的根本。
韦力,这个好书之徒,在当今,无疑在成全这样的使命。
文字背后,唯见承担。
4. 藏书掠影
藏书,就是对书籍的收藏、整理、保管,以及研究和利用。任何一件收藏品的价值不能违背这“三性”: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
韦力每天花4个小时左右时间阅读。
韦力在古书收藏章节中粗略地讲述了古书收藏的历史,对古书的知识也浅显地普及,
对于我们这些对古书毫无涉足的人而言,受益匪浅。个人到更喜欢他谈及其藏品中的基本古书的内容。对这几本古书,他谈了收藏的经过和内容简介。《尚书》、《礼记》、《别雅》、《南方草木状》、《太平御览》、《龙门造像千品目录》、《绣像红楼梦一百二十回》、《乐府诗集》、《全唐诗》、《东海渔歌》。若有兴趣,不妨买来看书,在此不便半生不熟地介绍。
看着这些图片和介绍,书之美,呼之欲出。可以读出自己的渺小,读出自己的浅薄。生命清浅,古物犹在。
5. 余音
古书之美,封面上一句“老去诗篇浑漫与”,一种蹒跚地步履之态,顿感人世沧桑。唏嘘之时,惊闻韦力先生在古寺庙被石碑砸脚而至截肢事情,突然无语。
佳境之前,原是险道。
在辉煌的时候,在你最灿烂的时候,给你残酷和不堪,生命原本如此。便如古书,破败的肢体,美依然美矣,哪怕只是散发的气息。
韦力说,感谢命运,只让我失去了左脚,还可以开车,还可以写字,还可以奔波。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屋里的兰花,掉了一朵,又一朵,我将凋落的兰花,夹入古书之美,唯愿安然伴古书。
作者简介
玉兰儿,浙江诸暨,西施故里人。外企CEO,琴瑟在御品牌创始人。喜莳花弄草,舞文弄墨。花间读书,茶余静坐。
1、习静,大安,献给大暑
2、手绢
3、麦雕,粽子,松花饼
静水流深,伴你同行
主编:宫敏捷(微信gmj768406)
责编:冷月、老鼠
特约评论员:一一
创作培训:小巫(微信pdcqiu )
法律顾问:李雪波(律师)
技术支持:Leaky
非虚构故事、诗歌、小说、散文
投稿邮箱:674251231@qq.com
发表评论 /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