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范文 / 日期:2025-03-11 / 浏览:29 / 评论:0
很多企业家都已经写了或者计划要写书分享他们的经验或者介绍他们的公司。创业大师Guy
Kawasaki谈了他对这一趋势的看法。
当企业家写书的时候应该考虑些什么?
“企业家不应该为了提升他的业务而写书。书应当是自身的唯一目的。写书不应当是刺激公司实现更多销售的工具。而且,如果企业家还在经营一家公司的时候,他或者她应该是没有时间写书的。一名企业家应该在成功之后才写一本书帮助下一代的人学习应该如何做。”
但是,作为硅谷创投圈里教父级人物,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pham)认为应该少看商业性书籍。认为应该是众多年轻创业者心目中的导师,创办的创业孵化器YCombinator所孵化出的公司,如Airbnb、Dropbox,其估值均已超过百亿美元。
在一些人眼里,保罗·格雷厄姆不仅是程序员和创业导师,他更像一个思想家。大家愿意听取他的指导和建议。
“有哪些创业类好书可以推荐吗?”这样的问题当然不少人会问及。
为此,他在自己的创业问答主页上,专门写下了自己针对这个问题的答案。
“那些以‘如何创业’为主题的书基本都糟透了。很多根本是错误的。创业公司最好的信息来源可能不是商业书籍,而是那些写某些创业公司或行业的历史书籍。”
以下就是他在回答中特别推荐的四本书。这些书大部分都有些历史年头了,不过这并不影响它们的阅读价值:
1.《新机器的灵魂》(The Soul of a New Machine)
作者:Tracy Kidder
TracyKidder的这本书围绕两个计算机设计团队的地盘争夺战展开,看到最后,你会为工程师的努力和汗水而感动:“只要在醒着的时刻,他们都在不断的设计和调试程序。”也正是因为每个工程师的奉献,二十世纪的信息革命才得以产生。
这本书不论是对计算机工程师还是互联网管理者都有启迪意义。与传统企业不同,创新创意企业的管理模式应该是倒三角形,管理者给予足够的空间让各个群体的人员发声,多倾听底层工作人员对于产品的想法,因为在进入开发之前,他们就是最好的消费者。管理者通过把优秀的人才汇聚在一起,并通过不断争辩,让每个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极致。与高层决策不同,这样的方法在最后往往能获得更优的解决方案。因此,牢记,最重要的不是决策结果,而是一个团队投入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个人和公司在这个过程中都会获得成长,这是互联网创业公司生存下去的关键法则。
2.《我和福特的四十年》(My Forty Years with Ford)
作者:Charles E Sorensen
这是保罗·格雷厄姆极力推荐的一本书。作为福特的好友,作者从他的视角向读者讲述福特,这一世界最大汽车企业之一创始人的一生,他最大的成功和以失败告终的坠落。作者在书中很少使用带有价值评判的词语,而是使用平铺直叙的手法,像是一本旅行日记一般,带领读者穿越20世纪美国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3.《人性的弱点》(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
作者:戴尔·卡耐基
这本书对于大家来说应该并不陌生,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此书十分畅销,已经出版了超过42个版本,保罗·格雷厄姆推荐大家看1960年之前的版本。
4.《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The Autobiography of Benjamin Franklin)
作者:本杰明·富兰克林
看富兰克林的自传,每个人都会感到热血沸腾,一个穷困却无比勤奋的男孩,他的身上有太多品质值得学习,勤俭、谦虚、风度、坚持。
几乎每一位出版界人士都提到,经管类图书本质上是一种学习型需求,伴随着中国企业摸索发展道路的步伐而蓬勃。20世纪头10年中,财务管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MBA、企业案例、商业史传等门类纷繁的图书,从西方鱼贯而入。“连小老板都在看经管书。”加速发展的中国商业社会,仍在呼唤着新的商业思想和管理智慧。几年蓄势之后,经管类图书市场终于在2015年再次迎来销量过百万的爆款。
布莱克·马斯特斯的生活变得不再平静始于2012年春天,他在斯坦福大学一门课上的勤奋和持之以恒。4月到6月,他陆续上传了19篇听课笔记到轻博客平台Tumblr上,每篇开头都忠实地写道:“错误和遗漏是我的问题,精彩内容全是彼得的功劳。”
事实上,布莱克功不可没。这份笔记很快风靡网络,得到了240多万点击量。在此之前,它只是一门面向250人讲授的创业课程——主讲人彼得·蒂尔,代号CS183(它原本是一门计算机科学课)。
奇点系列
一年后的2013年6月,布莱克在博客上难掩兴奋:“彼得和我决定要把笔记出版了!书名叫作《从0到1》(Zero to One)。”与此同时,中信出版集团副总编辑卢俊在《纽约时报》读到一则消息:“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的新书将于2014年3月由皇冠出版社(Crown Business)出版。”
卢俊和他的团队立刻着手引进版权,等待成稿和策划过程历时一年半。2015年2月,简体中文版《从0到1》在中国大陆面市。随后几个月间,这份“精编后的神奇笔记”在当当、京东几大图书排行榜上蝉联冠军,最终销量过百万,堪称2015年超级商业畅销书。彼得·蒂尔也成了中国这片创业热土上最炙手可热的明星导师。
“但在两年前,中国还没人认识他,”卢俊坐在中信出版社一间空空的会议室,向我回忆道,“我们几乎是以地板价拿到了版权。”作为一名资深的经管图书出版人,他侃侃而谈,对21世纪以来的每一本商业畅销书如数家珍,即便它出自竞争对手之手。当然,他也不掩饰身为《从0到1》的“价值发现者”的骄傲,认为这本书代表了“信息经济时代知识分享体系的开端”。
很难说这算不算过誉,毕竟它获得的赞赏已经足够多了。《经济学人》在英文版《从0到1》面市伊始就评价道:“这本书不仅适合野心勃勃的创业者,假如你想在到处弥漫的悲观论调之外,找到别的关于未来世界的看法,它也值得一读。”
然而即便如此,英文版在美国的销量也只有二十多万。中国的销量约等于世界其他各地销量之和。这让人感到好奇,为何偏偏在中国?一本商业畅销书究竟是如何把住时代脉搏的?
估值
2013年正是微博微信营销风生水起之时,创业远不是商业世界的主流。在那之前,中信出版过的创业书籍只有两本:《精益创业》和《创业的36条军规》,后者的作者是拉卡拉董事长孙陶然。这样一本实战手册型的书卖了十多万册,在卢俊看来成绩不错(一般卖到3万册以上可视为畅销)。他还注意到,那一年,知名的垂直电商酒仙网和《创业家》杂志合作送酒,“和创业相关的媒介竟然有这么大的可能性,说明背后的需求和人群正在聚合。”他说。
卓越成效管理
在卢俊之前,有两个编辑报过“从0到1”这个选题,都没通过评估。轮到卢俊,他把之前的观察和判断猛讲了一通。选题委员会的领导问,那你能卖多少啊。卢俊说,5万册。评估通过,他觉得这句话作用最大。“别人不敢说,我说了。”
博达著作权代理有限公司是《从0到1》的中文版权代理方。这是一家老牌的台湾公司,长期和中信合作。版权代理是价格谈判的缓冲机制和中间人,几轮协商后,双方以5位数美金价格成交。
“抛开销量,这也是一个非常平庸的价格。”为保密起见,卢俊把定价分成三类:10万美金以上为A类,5万到10万美金为B类,5万以下则是C类,“相当于C类的价格拿到了A类的货,还是C类里比较低的那种。”
就这样,2013年年中,卢俊团队集中攒下一批版权。除了《从0到1》,还有硅谷天使投资人本·霍洛维茨的《创业维艰》、LinkedIn前总裁里德·霍夫曼的《联盟》、PayPal前营销总监埃里克·杰克逊的《支付战争》。这几本书成为后来“奇点系列”的主力。
引爆
彼得·蒂尔介绍自己的新书《从0到1》
由于《从0到1》的辐射效应,整个“奇点系列”后来的销量也冲到了惊人的150多万册。
《从0到1》是在2015年2月9日上市的,距离农历春节还有8天。这原本是图书销售的淡季,平时卖过1000本才可能登顶的月销售榜单,春节期间卖过200本就行。《从0到1》不温不火地卖了十多天,在当当网上一直徘徊在三十四名。
真正起变化是在大年初四。那天凌晨5点多,徐小平发了一条微博:“连续三个凌晨起床读Peter Thiel的Zero To One(《从0到1》中信出版社),心情激动沸腾。好久没有读到这样充满原创思想、充满商业智慧、充满创业法宝的经典了。在这个被手机统治了阅读的时代,我从这本纸书中感到了那种特异迷人的书香。所有创业者都应该读三遍,把它作为自己案头的创业指南。”
《从0到1》首印5万册,“从2月下旬起到5月一直断货,怎么加印都来不及”,卢俊说。这期间,彼得·蒂尔受中信邀请第一次来到中国,李总理在两会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彼得·蒂尔第二次来中国,热潮一波紧跟着一波,“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舆论场,创投圈的牛人、财经媒体、创业者,大家都在讨论这本书。”
摸索
2001年,由中信引进的《谁动了我的奶酪》面市,这本有着漫画画风的管理寓言成为中国经管出版领域里程碑式的作品,总销量超过200万册。两只老鼠和两个老鼠一样大的小人在迷宫里打转、撞墙、想心事,启迪人们如何找到“生命中那个最想得到的东西”。
“多少有点励志倾向吧,”《出版商务周报》总编辑陈德评价道,“这也是那个时代畅销书的共性。”他记得那一时期,粗制滥造的跟风书盛行,“奶酪系列”不下20种,最离谱的叫《谁拿走了我的肉包子》。
中国在1992年加入世界版权公约,在此之前,出版行业没有版权概念,抓来就出,火了就跟,一本引进的畅销书在国内常有多个版本。后来才逐渐出现唯一版本的书,“版权收拢,说白了就是各家出版社瓜分版权、划分势力的过程”,华章经管出版中心副总编辑袁璐说,“这个过程经历了十多年。”
定位
几乎每一位出版界人士都在采访中提到,经管类图书本质上是一种学习型需求,伴随着中国企业摸索发展道路的步伐而蓬勃。20世纪头10年中,财务管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MBA、企业案例、商业史传等门类纷繁的“大商业”图书,从西方鱼贯而入。“连小老板都在看经管书。”卢俊说。
《谁动了我的奶酪》、《杰克·韦尔奇自传》、《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卓越》这些销量过百万的作品,都在此逻辑下涌现,而在理论层面提供新知的《长尾理论》、《免费》(两本书作者都是《连线》主编克里斯·安德森),也都有不俗销量。它们或是贡献了大公司经营和管理的宝贵案例,或是提供了关于商业模式和消费规律的洞见。
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提到一本出版于2001年的美国畅销商业图书——吉姆·柯林斯的《从优秀到卓越》。那一年,网络泡沫破灭从纳斯达克波及中国,“成长的烦恼弥漫在整个商业界”。柯林斯在书中指出:公司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跟从事的行业是否在潮流之中没有关系;“技术以及技术推动的变革,实际上并不能激发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这对于此前狂飙突进的互联网产业来说,无疑是当头棒喝。
尽管这本书在2006年才被中信引进中国,但它依然在现实语境中激发思考,比如柯林斯认为“合并和收购在推动公司跨越过程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而在当年,跨国公司和跨国资本大肆收购中国民营企业的案例俯仰皆是。时任《中国企业家》总编辑的牛文文就曾撰文,标题是,“为什么要卖掉企业?”
如今,经管类图书在整个图书行业的占比已经从10年前的15%下降到4.5%。这既是主流商业知识普及造成的市场衰微,也源于行业自身从混乱到有序,资源向几家顶尖的出版社集聚。
《从0到1》似乎成了马太效应的力证,尽管卢俊也会说,“它是一个奇迹。”
切片
科技界的CEO们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一群人,其中很多人乐意与那些希望得到他们意见的创业者分享自己的想法。美国主流网络媒体BI日前挑选出15本由科技界现任和前任CEO撰写的著作,让我们有机会偷偷探视下他们创立或管理公司以来的内心世界。
以下是书单内容:
1.《从0到1》(Zero to One)
作者:彼得·泰尔(Peter Thiel),PayPal创始人兼前CEO,Palantir联合创始人,Facebook与多家著名公司早期投资人。
本书简介:做其他人已经知道如何做的事情,会将世界从1带到n,这只会增加更多类似的东西。而创新则是从0到1的过程。明天的赢家无法通过残酷竞争赢得今天的市场,他们将完全避开竞争,因为他们的业务都将是独一无二的。
2.《云攻略》(Behindthe Cloud)
作者:马克·贝尼奥夫(Marc Benioff),世界著名软件公司Salesforce.com创始人兼CEO。
本书简介:这是salesforce.com富有远见的创始人、CEO兼董事长贝尼奥夫首次针对当前急速改变的趋势,讲述了他与其团队如何创造和使用新商业模式、新技术以及慈善模式。
3.《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
作者:安迪·格鲁夫 (Andy Grove),英特尔前CEO
本书简介:格鲁夫透露了他的策略,专注于如何应对任何领导人都为之害怕的梦魇时刻,即当巨变一夜之间发生时,公司必须尽快适应,否则可能被淘汰。
4.《创业维艰》(The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
作者:本·霍洛维茨(Ben Horowitz),风投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联合创始人兼合伙人,Opsware前CEO。
本书简介:在许多人谈论创业多么伟大时,很少有人敢于坦承经营一家公司有多么困难。霍洛维茨分析了这些领导人每天面临的问题,并分享了他在建立、管理、出售、收购、投资以及监管科技公司中感悟到的见解。
5.《谁说大象不会跳舞?》(Who Says Elephants Can't Dance?)
作者:郭士纳(Lou Gerstner),IBM前CEO
本书简介:总结了郭士纳的历史经营业绩:将IBM从破产边缘拯救回来,重新复兴其电脑业务。
6.《长尾理论》(TheLong Tail)
作者: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3D Robotics CEO,《连线》杂志前主编
本书简介:安德森在书中展示了未来的商业和文化模式的变化趋势。他认为传统需求曲线将会发生改变,那些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将占据更多市场份额。
7.《创新公司》(Creativity,Inc.)
作者:埃德·卡特姆(Ed Catmull),皮克斯(Pixar)联合创始人兼总裁。
本书简介:这是一本为想要带领员工登上新的高度的经理们所著的书,这是一本为渴望独创性的人准备的指南,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访问皮克斯动画“神经中心”的旅程。
8.《谷歌(微博)模式》(How Google Works)
作者: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谷歌前CEO兼执行总裁;乔纳森·罗森博格(Jonathan Rosenberg),谷歌负责产品业务的前高级副总裁。
本书简介:这本书包含了许多有趣的教训,它们都是施密特与罗森博格帮助建立谷歌过程中获取的。
9.《如何在商业竞技中取胜》(How to Win at the Sport of Business)
作者:马克·库班(Mark Cuban),达拉斯小牛队所有者,Broadcast.com创始人,著名投资人。
本书简介:利用从热门博客Maverick获得的最好材料,库班收集和更新他有关商业和生活的帖子,提供有关如何成为成功企业家所需的内幕知识。
10.《至关重要的关系》(The Start-up of You)
作者: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LinkedIn创始人兼前CEO,Greylock Partners的投资人。
本书简介:这本书与求职信和简历无关,相反你可以了解到硅谷初创企业的最佳实践,以及如何在你的职业生涯中应用这些创业策略。
11.《未来之路》(TheRoad Ahead)
作者:比尔·盖茨(Bill Gates),微软联合创始人兼前CEO
本书简介:盖茨在本书中重点描述了所谓的“信息高速公路”,包括那些将影响我们所有人的惊人变化,以及新兴科技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人类生存方式。
12.《三双鞋》(DeliveringHappiness)
作者:谢家华(Tony Hsieh),美国鞋履零售商Zappos CEO
本书简介:这位敢于打破常规的CEO展示了不同的企业文化如何能够产生完全不同的成就:通过创建“幸福价值观”的企业文化,然后传递快乐。
13.《戴尔战略》(Direct fromDell)
作者: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戴尔创始人兼CEO
本书简介:这本书讲述了戴尔童年历险的旅程,以及其在旅程中犯下的错误,显然他获得了宝贵教训。
14.《惠普之道》(The HPWay)
作者:戴维·帕卡德(David Packard),惠普创始人兼前CEO
本书简介:与企业史上大多数人相比,帕卡德的《惠普之道》提供了更多管理之道,为那些创业者提供灵感。
15.《重新启动工作》(Rebooting Work)
作者:梅纳德·韦布(Maynard Webb),Webb Investment Network创始人,LiveOps前CEO,eBay前首席运营官。
本书简介:当硅谷公司遇到棘手问题时,总是会想到韦布。在自己的第一本书中,韦布提出解决过时工作模式的方法。这些100多年前出现的工作模式已经无法再满足个人或雇主需求。
(文章来源:左茶右酒 作者:不详)
“优董俱乐部非常尊重原创版权,本文虽经努力,发布时仍未能与原出处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作者留言联系(18813007133),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发表评论 /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