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范文 / 日期:2025-03-08 / 浏览:29 / 评论:0
《乡建微语》
乡愁,是一抹淡淡的痛。
当来自乡村的我们,
满怀梦想,背负期望来到城市,
却发现自己融不进城市,也回不去故乡,
乡愁便在心底蔓延开来。
望不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成为解不开的情节!
乡建,是一群人的救赎,
他们伴着虫鸣,就着花香,躬身营造。
轻持梦想的笔,于岁月的信笺上书写希望,
只为守得田园梦,再造故乡情。
静候流年,洗尽铅华,
迎回游子,散去乡愁,
故乡便不再遥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焦点议题。在乡村建设中,供给侧改革意味着通过更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体制机制的创新,促进乡村供应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中国乡建院项目总监、合作与发展经理戴冰武的论文《运河畔的古村落——浅谈系统乡建与乡村复兴》详细阐释了乡建院的系统乡建理念如何推动上述目标的实现。
一. 引言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方面,而“内外兼修”的系统性发展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梳理总结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完善乡村规划体系、优化规划设计工作方法及转变设计师工作角色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思考,提出文化挖掘先切入、产业振兴为前提、公众参与式基础、多方协力促发展、以点带面需务实、充分赋权作陪伴等六条系统性乡村建设思路,并以山东省济宁市下辛庄村为实际案例,论证系统性乡村建设思路的实践指导作用。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战略。2013年2月,农业部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1]。美丽乡村建设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为目标,作为构建美丽中国的起点被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由此,全国各地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当前,一些地区结合地方自身资源禀赋已在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发展模式。于此同时,如火如荼的乡村建设运动也从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对乡村的综合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老戏骨
目前,国内学者从多个维度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分析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探讨,现有理论研究多侧重于概念的定义及组成要素的探讨,对于更深层次的属性分析较少,研究深度不足。现有美丽乡村建设实践研究则多侧重于描述型分析,关于探索型的分析研究较少[2],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则更少。同时,在研究尺度上,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主要侧重于省[3-4]、市[5-6]、县[7-8]等层面,以乡村个体为对象的研究较少[9-10]。乡村个体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小行政单元,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将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及实践研究细化至个体乡村尺度有助于更真实地反映乡村个体的发展特征与乡村建设发展模式。本文以山东省济宁市下辛庄村为例,尝试通过理论结合实践探索美丽乡村系统性建设,以期为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综合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水岸商街效果图
二. 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乡村规划体系不完善,乡村建设项目落地性差
对于城镇而言,已经形成了一套从宏观至微观尺度的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内容涵盖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等层面,而我国的《城乡规划法》中并未明确乡村规划的范畴与发展重点[11]。另一方面,乡村地区是广阔而复杂的巨系统,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政府各相关部门及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而在具体实施中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和统一的政策指导,工作组织及协调难度较大,导致乡村建设项目落地性较差[12]。
理想的乡村与现实的乡村
2.建设要素受制约,影响乡村建设进程
乡村建设涉及规划、建筑、农业技术指导、工艺培训等多个方面的人才需求,但由于乡村地区相对恶劣的就业环境及匮乏的社会资源,给人才的引进造成了一定困难,加剧了乡村建设实施的难度。另一方面,我国乡村建设受到环境制约程度较大,造成了“工作量大”、“资金需求多”等现实问题,与政府有限的资金投入存在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建设的发展[13]。人才、资金等方面乡村建设要素的制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进程。
3.村庄主体性缺失,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主动意识不强
当前,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两种现象,一是政府与开发商联合主导乡村建设,假建设之名行任意摆弄农民获得利益之实[14]。二是政府过多主导乡村建设,包办所有内容。包括做培训、给资金、搞建设等等,造成村民认为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情,抱着事不关己的心态消极参与乡村建设。这二者分别不同程度地导致了村庄主体性的缺失,造成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主动意识不强。所谓“财力有限,民力无限”,农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应明确其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意识。
4.重建设轻发展,缺乏系统性考虑
鉴于硬件建设见效快的原因,美丽乡村建设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发展”的问题[15],简单地把乡村建设局限于“盖房子、修马路”等硬件建设范畴,忽略了乡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忽视了乡村产业发展、乡村社会治理机制等“软件”建设内容,导致部分乡村同质化竞争严重、特色化建设不足等现象。同时,重“硬件”轻“软件”的乡村建设行为,也不符合美丽乡村建设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多方面综合发展的目标。
三. 系统性乡村建设思考与探索
乡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巨系统工程,乡村地区的村民自治、生活、生产、民俗、宗亲、土地、教育、集市、建房之间互相支撑,相互影响,犹如人的器官,缺一不可[16]。作为一个系统,乡村建设不能碎片化地发展,更不能简单地用规划设计来诠释其内涵,应讲究“内外兼修”、系统发展,在注重乡村内生机制建设的同时,也积极推进村庄面貌的同步改善[17]。因此,在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乡村规划体系、规划设计工作方法、设计师工作角色等方面面临着一定程度的转型发展。
3.1 系统性乡村建设工作模式思考
1. 乡村规划体系的完善
作为空间实体而言,乡村是与城镇拥有平等地位的,且同样存在着从宏观至微观的问题,同样需要不同层次的规划建设来满足其发展建设需求。只有形成完善的乡村规划体系,建立健全相关专业法律法规,才能满足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实际发展需求,解决众多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建设混乱、标准不一等各方面问题。
乡建院项目-山东淄博土峪村
2.规划设计工作方法的优化
乡村建设成效的优劣重在实施效果的评估,由于乡村规划体系的不完善及乡村建设落地实施难的现实需求,加上乡村地区在组织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特殊性,乡村建设要达到项目管理的有效推进及实施效果的质量把控,必须在规划设计的工作方法上进行探索与优化,尤其是加强在建设实施层面的工作方法及制度的创新。
3.设计师工作角色的转变
乡村地区的规划设计问题并不复杂,复杂的是社会风俗、人情世故等方面。鉴于乡村地区社会关系的复杂性,面对乡村建设巨系统,规划设计师必须时刻牢记作为乡村建设协作者的角色,对乡村有全方位的认识与思考,工作内容从专注于空间设计转向沟通协调等方面。乡村建设工作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可循,更加考验设计师的综合能力,作为设计师,工作内容不应再局限于空间设计,工作视角应由专精的专业人员开始转向社会工作者、村民的立场综合地看待乡村发展问题,应面对村民诉求,建构传统专业教育以外的知识系统,通过真实的行动参与,以实践成果来检视自身工作的价值,协助村民进行乡村综合治理。
乡村工作场景
3.2 系统性乡村建设实践方法探索
1.文化挖掘先切入
乡村文化是村民生产、生活的内在联系纽带。对于乡村内部传统文化的挖掘,是村民信仰及凝聚力重建的过程。乡村文化挖掘的过程中必然带来活动的组织及对当地文化的追忆,无形中增强了村民对于乡村或社区的集体荣誉感及凝聚力,同时对未来乡村文化产业振兴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产业振兴为前提
乡村产业的衰败是乡村凋敝及乡村空心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产业的发展是乡村振兴的主要推动力,有了产业的支撑才有村民稳定的收入,才能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给归乡的年轻人并将其留住。产业的挖掘与振兴可从两方面展开,一是积极探索与挖掘本村有别于其他乡村的特色资源,二是通过村社共同体的重建,整合特色资源,盘活集体资产,形成规模化产业,实现与外部社会组织的对接。
3.公众参与是基础
乡村地区作为村民日常生活的空间载体,其建设发展脱离不了当地人的参与。当外部建设团队撤出乡村,当地的发展必须依靠村民自组织建立可持续运转。因此,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应有意识地挖掘与培养村民自组织能力,进而通过自组织的力量扩大影响,带动其他村民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扩大公众参与的影响力。目前,已有某些乡村存在一些村民自组织,挖掘并培养热心于某项事业的村民,通过当地人的自发组织推动某项事业的发展,例如垃圾分类、传统工艺培训等。另一方面,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始终贯彻公众参与的理念,让使用者有表达想法的途径,并与设计师形成良好的互动。
4.多方协力促发展
乡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巨系统工程,系统性乡村建设不应只关注于空间的营造,更应注重软件建设,如产业发展提升、传统工艺培训、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等方面。规划设计单位作为从事规划设计的专业机构,服务范围及服务能力有限,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借助各种社会组织的力量,从多个方面促进乡村系统建设与协调发展。一方面,可充分整合社会团体资源,特别是高校与非盈利组织,如引入社会团体对村民进行定期培训,从而建立起他们与乡村之间的长期协作关系。另一方面,由于乡村软件建设人才培养的“投入产出比”远远低于硬件建设,其周期长、见效慢,因此,在乡村建设初期就应该同步启动乡村软件建设。
5.以点带面需务实
系统性乡村建设不管是在产业发展还是空间营造方面都需要从某些优势点着力,以点带面,撬动乡村整体发展。乡村建设受建设资金获取的局限性及乡村社会关系复杂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讲究全方位的、发展迅速的乡村复兴是不切实际的。从某些微小的点开始启动乡村建设,寻找乡村特色,明确发展定位,进而找准发展方向,是逐步实现乡村的系统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6.充分赋权作陪伴
规划设计工作者作为村庄之外的人参与到乡村建设中,常常会忽略自身是乡村空间载体的短期使用者,而以专业设计者的“强势”态度主宰着乡村空间。事实证明,单纯的空间规划设计无法解决乡村综合发展问题,必须深刻认识到由于精力、能力及视野有限,规划设计师应当更多地以协作者的身份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更多的倾听与陪伴,在自身所熟知的专业领域提供力所能及协助,把更多的设计构想交还给村民,陪伴着乡村“成长”。学会充分赋权予村民,是一种尊重,最终也将会赢来掌声。
四. 系统性乡村建设实践:以山东济宁下辛庄村为例
4.1 村庄概况
下辛庄村位于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东岸,属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欢城镇下辖村,村庄距镇政府驻地5.5公里。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开挖运河,朱氏村民由曲房迁到运河西岸定居,因名新庄、下新庄,后“新”写作“辛”,“下辛庄”村名由此而来。下辛庄所处位置交通便捷,村庄东接104国道、南临348省道,距滕州东站与枣庄站均只有1小时车程。现全村总计360户,1188人。2014年人均收入1万元,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水产养殖、货物运输及外出务工。
下辛庄村全村面积65%以上为湖区,约为7000亩,湿地面积约56亩。村域范围内水资源及生物资源丰富,现有千亩荷塘,村庄周边的湿地是迁徙水禽重要的栖息地。下辛庄当地村民沿运河临水而居,留下了丰富的运河文化故事及历史遗存,保留了众多的传统手工技艺。同时,抗日战争时期,村庄所在地是著名的现代革命斗争纪念地。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给下辛庄村带来了发展新契机。立足于现有乡村资源禀赋及现实问题,从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两个层面构建下辛庄村系统性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是实现下辛庄村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使命。
4.2 建设要点
1.挖掘村史文化,凝聚村民共识,营建公共空间
下辛庄村在乡村建设实践工作中,软件建设层面,以文化挖掘为切入点的行动演化成了众多村集体活动,包括村史文化梳理、相关文化活动组织等,极大提高了村民的参与热情与参与积极性。硬件建设层面,提出公共活动空间先行建设原则并设计了朱氏宗祠作为家族聚会的公共场所。乡村公共活动空间(宗祠、养老院、幼儿园、庙宇、戏台等)的建设一方面为村民提供休闲、祭祀等活动场地,另一方面可作为村民自组织的办公场地,二者的结合有利于村民自组织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到本村建设中来。这些由上级政府支持并建设的公共活动空间不仅便利了村民,同时,在村民心中树立了上级政府的良好形象,拉进了与村民间的距离。
朱氏宗祠设计图
2.构建村社共同体推动产业逐步发展
下辛庄村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组织涣散、村民缺乏资金进行房屋改造等现实问题。以三农专家李昌平的“内置金融”理论实践为切入点进行村社共同体建设,组建了“下辛庄鑫旺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推动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并提升了村民主动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村社共同体的成立不仅可实现小额资金互助,解决村民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短缺问题,还可实现农产品统购统销,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直接对接,大大提高农产品利润。此外,村社共同体的建立在整合乡村资源、盘活集体资产、“找回孝道”、增强集体凝聚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振兴乡村产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3.灵活运用参与式设计方法鼓励村民参与到乡村建设中
鼓励并引导村民参与到乡村建设中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实施当地青年培养计划,该计划应与村庄建设同时启动,即由政府培养若干名常驻当地的知识青年其主要任务及作用在于:①协助村民举办各种娱乐活动、组织整理村史等乡村软件建设。②作为与外部社会组织对接的窗口,负责协调由政府或其他第三方组织的定期培训工作,加强村民各方面的培训教育。③向政府了解并梳理可用于申请的项目资金,协助热心的村民申请相应项目资金用于村庄的软件、硬件建设。
此外,在民居改造及公共空间设计等建设项目上灵活运用参与式设计方法,如鼓励儿童、村民参与乡村建设并确保村民能够真正成为乡村建设的受益者。
设计师组织儿童进行参与式设计
4.引入社会团体定期组织村民培训教育
由于下辛庄村村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在河道内、大路旁随意丢弃生活垃圾,导致村内环境水质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在规划设计前期,设计师通过组织活动对村民进行了第一次垃圾分类处理的培训,提高村民环保意识。随着项目建设的开展,规划后期拟定期引入社会团体在旅游接待服务、传统工艺品制作等方面对村民进行培训,使乡村发展的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能够同步发展。
5.推行“示范户建设先行”模式
在规划设计方案实施之前,村民对于房屋改造的投入产出比存在一定的疑虑,因此,推行“示范户建设先行”的模式显得尤为重要。项目实施前,通过建议政府对“示范户”的房屋改造进行补贴,鼓励村民带头先行启动建设改造。“示范户”的建成及运营发展给其他村民带来了希望,传递出发展信心,对于村民投入后续的乡村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6.建立“陪伴式乡建”制度
乡村建设项目讲究落地性,但由于设计费用及时间的有限,尤其是民居改造类项目,一般不会像城市建设项目一样拥有完善的施工图纸后进行施工。因此,民居改造除了拥有完整的详细方案外,必须有当地的工匠予以配合,才能保证项目落地的安全性和地域性。在乡村建设项目启动后,通过引入设计师与施工经理联合驻村办公的模式,建立 “陪伴式乡建”制度。设计师负责方案效果把控,配合施工经理进行方案表达、对外交流并协调其他临时变化的不可控因素等事务。施工经理则是当地有丰富施工经验的工匠,负责解决项目建设的技术性难题。
4.3 建设成效
下辛庄村是济宁市欢城镇重点打造的美丽乡村精品村。目前下辛庄村已完成了村标建设及老运河河道环境整治,效果显著。同时,改造的“示范户”已作为餐饮接待投入使用,且生意红火,其他民居也在“示范户”的带动下积极推进。
下辛庄村在“系统性乡村建设”的设计理念指引下,在村容村貌、村庄发展及村民意识方面有了极大的提升,村民安居乐业。其改造成效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下辛庄村美丽乡村建设有望成为济宁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工程。
五. 总结
美丽乡村建设以农村经济发展、乡村建设布局、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为主要发展目标,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相比以往乡村建设重“硬件”轻“软件”的发展模式,系统性乡村建设提供了一种系统性解决乡村发展问题的方法。
研究围绕“内外兼修”、系统发展的乡村建设目标,提出文化挖掘先切入、产业振兴为前提、公众参与是基础、多方协力促发展、以点带面需务实、充分赋权作陪伴等六条乡村建设思路并应用于实践,是对系统性乡村建设方法的一种有益探索。当然,乡村建设存在很强的地区差异性特征,具体类型的乡村建设项目还需结合当地实际发展特征进行进一步深化研究。
作者简介:戴冰武,中国乡建院项目总监,当前一直致力于系统性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
项目组成员:孙君、祝采朋、高健、王晓明、冯泽华、王铮、朱鹏斐、任瑞杰、张乾恒、张阳、方洪军、刘熹、金靖伟、戴冰武等。
图片来源:孟斯、李婷婷、孙久强、高健、冯泽华、傅应斌、李明初、刘熹、戴娟、戴冰武。
参考文献:
[1]郑文堂,邓蓉,华玉武,高建伟.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J]. 现代化农业,2015,02:46-48.
[2]陈秋红,于法稳. 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进展综述[J]. 学习与实践,2014,06:107-116.
[3]和沁. 西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模式与创新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13,09:187-190.
[4]杨锋,李忠强,黄帅,邢立强. 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调查报告[J]. 中国经贸导刊,2014,32:24-27+35.
[5]黄薇,史亚军. 北京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研究[J]. 农学学报,2015,05:118-122.
[6]张波,丰先林. 毕节市建设美丽乡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南方农业,2013,12:43-46.
[7]靳诚,陆玉麒. 县域单元美丽乡村建设类型划分与生态廊道构建——以浙江省德清县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11:1819-1825.
[8]严端详. 美丽乡村 幸福农民——安吉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 中国农垦,2012,12:50-54.
[9]吴国琴. 乡村旅游引导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以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为例[J].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5,01:34-36+46.
[10]解丹怡. 休闲视角下的宁波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与探索——以宁波镇海朝阳村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为例[J]. 中国乡镇企业,2014,04:24-28.
[11]孟莹,戴慎志,文晓斐. 当前我国乡村规划实践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规划师,2015,02:143-147.
[12]王卫星. 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1-6.
[13]鲍红兵.关于美丽乡村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2):6223-6224.
[14]李昌平. 我们的新农村建设[J]. 中华环境,2015,09:33-35.
[15]周轶男,刘纲.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分区层面村庄规划编制探索——以慈溪市南部沿山精品线规划为例[J]. 规划师,2013,11:33-38.
[16]孙君. 系统乡建,道为先[J]. 中华环境,2015,09:36-39.
[17]王磊,孙君,李昌平. 逆城市化背景下的系统乡建——河南信阳郝堂村建设实践[J]. 建筑学报,2013,12:16-21.
发表评论 /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