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范文 / 日期:2025-02-25 / 浏览:24 / 评论:0
点击标题下方“凌洲业话”蓝色字体、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三千年古城,自然而然的留下很多“岁月的痕迹”,因此在北京“寻古”并不是什么难事,今天咱们聊一处祠堂、同时也是纪念馆、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叫汇通祠,位于风景秀丽的什刹海。这里是北京市区最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也是京城文化街区;什刹海也写作“十刹海”,因四周原有十座古刹而得名,自古便是游乐消夏之所,为燕京胜景之一。景区内的不少古建筑在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及政治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什刹海包括三个水域:即前海、后海和西海(又称积水潭); 汇通祠就坐落在西海西北的小岛上。 汇通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旧为寺庙,称法华寺,是为了保佑不发生水患而建,所以又称镇水观音庵。清乾隆26年对法华寺进行重修,并改名为汇通祠。
建筑整体坐北朝南,规模不算太大,有山门一间,歇山顶、筒瓦大脊,门为石券式、两扇棋盘大门;前殿三间,东西各有配房三间,均为硬山顶;后楼一座、面阔三间,二层楼前出轩;配殿东西各三间,上下匾额为“潮音普觉”与“功兼利济”。祠内有一块奇石,状如鸡狮,鸡左向右走式,狮右向下伏式,故称“鸡狮石”。附近有水关,南岸有一只石螭镇水兽。
《燕都杂咏》有诗句描述:“鲜彩临风展异姿,摇光耀日具威仪。陨星天使成良构,不数当年断罄奇。” 乾隆也曾御制汇通祠诗:“一座湖亭倚大堤,两边水自别高低。片时济胜浮烟舫,春树人家望转迷。”“烟中遥见庙垣红,瞬息灵祠抵汇通。雨意溟蒙犹未止,出郊即看麦苗芃。”不过以上为汇通祠原貌,古建已在北京修地铁时全部拆除,1986年按原制复建。
乾隆26年重修汇通祠时立了一座通高2.43米的石碑,方座夔龙首,碑阳为乾隆御制《汇通祠诗》,碑阴为乾隆御制《积水潭即景诗》三首,碑身西侧是乾隆51年御制诗;该碑是积水潭地区变迁的历史见证,现复立于北二环路边新建的碑亭中;只是水关及石螭已无原貌。重建后的汇通祠,改为郭守敬纪念馆,因为郭守敬曾长期在此主持水利设计。纪念馆分三个展厅,向游人展示这位元代科学家的生平功绩。
郭守敬治理北京水系是众所周知的事儿,他从昌平白浮泉发现水源,一路打通到西山,主持开凿通惠河,引西山之水注入护城河及什刹海,并将京杭大运河的码头改到积水潭,使粮船直接开进京城,解决了元大都的供水和漕运问题,促进了经济发展。其实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水利建设,足迹遍步半个中国,完成大小百余处河渠泊堰的治理。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在天文历法方面也做出过杰出贡献。他制定的《授时历》,精确推算出以 365.3425天为一年,并主持制造过简仪、仰仪、高表等十多种天文仪器。这些成果都比欧洲早了300年。郭守敬纪念馆于1988年10月建成开馆,2007年至2008年曾进行修缮,完善基础设施,并将原有的展览内容及形式进行调整更新。今利用可视屏、智能、模拟、多媒体等手段,诠释这位历史杰出人物的毕生功绩。
科普设施包括屋顶悬吊的抛物面形式郭守敬星图、铜条镶嵌制作的什刹海与元大都缩略图、移动屏幕介绍的郭守敬对元大都的规划资料、巨型沙盘演示的北京水网、砖刻高浮雕艺术形式的通汇河开凿图等。馆内还展出有元代水关模型、元代粮船的铁锚和有关的书籍。在这里我们不但可以了解郭守敬的生平大事,还可以了解北京城建设之初的规划,以及我国历史天文学和数学的发展。
纪念馆内建筑得体、格调素雅、小径蜿蜒、假山叠石、错落有致,虽然不大,但环境也是相当不错的;登高放眼,还可见西海清水悠悠,小桥卧波,林荫掩映;一边尽享自然风光和园林之美,一边追念古代伟大的科学家。2020年1月24日,纪念馆曾宣布暂停开放;2021年郭守敬诞辰790周年之际重新开放,而且不要门票,是北京市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之一。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关注我,更多京城文化与君共赏
发表评论 /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