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范文 / 日期:2025-02-17 / 浏览:30 / 评论:0
学者简介
施茂枝,厦门集美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带头人,培训班首席专家,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研究和教师教育工作。在《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学刊》《人民教育》《语言教学与研究》《语文建设》等各级刊物上发表有关语文教育研究论文近300篇,2001年以来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多篇;出版专著《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课例中的儿童本位理念》《多维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等;参与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和教育科学出版社的本硕教材《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等编写工作。
图画书习作:让课堂回归儿童
施茂枝(福建省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一、图画书习作与学生心灵相应
图画书习作的课堂,学生往往一改其他形式习作时的无精打采、冷漠麻木或畏惧逃避,变得兴高采烈、高度投入、倾吐欲望勃发。概而言之,图画书习作与学生心灵相应。
(一)儿童图画书是亦真亦幻的世界
儿童图画书依据儿童的接受能力和欣赏趣味,塑造人物,安排情节,设计装帧,以拟人、夸张、对比、循环反复等手段为图画书的表现模式,将儿童生活、心理和趣味投射到图画书中,使之弥漫着浓厚童真、童趣和童心,具有鲜明的儿童性。儿童图画书不仅具有热闹的色彩、鲜明的视觉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更融合了神奇的想象和童话式的幻想,使儿童图画书亦真亦幻,并成为儿童图画书的突出特征。越是想象丰富、幻想奇特的图画书,越受儿童欢迎。所以这样,与他们的心理特征有关。
(二)儿童可自由游走于亦真亦幻的世界
有关研究认为,儿童把无生命客体看做是活的和有意识的认识倾向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它直接依赖于知觉或表象中所注意对象的某一拟人特点,这是儿童的泛灵心理,而非泛灵观念。但是,即便只是心理倾向,也足以让儿童可以自由游走于现实和非现实之间。因而,儿童的生活和心灵世界是亦真亦幻的世界,是童话般的世界。
儿童的上述心理特征在儿童绘画心理中得到印证。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画作的特点是,概念化造型,充满童话式幻想和各种荒诞现象,如小猫钓鱼、龟兔赛跑等。高年级学生才喜欢画自己接触过的实物,创作一些有主题内容的画。喜欢写生的,年龄越大,人数越多;喜欢想象画的,则相反。
喜欢想象画,充满童话式幻想和荒诞现象,正是他们可自由游走于亦真亦幻世界的明证。孩子们喜欢儿童图画书乃天性。
(三)图画书习作让学生乐于表达
儿童对图画书有着出自本能、发自内心的喜爱,图画书作文的课堂是妙趣横生的课堂。学生消除了紧张感,摆脱束缚,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兴味盎然。在图画书习作的课堂上,学生没有恐惧,精神得到释放,情绪得到极大调动,焕发出巨大的倾吐热情。图画书习作触及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孩子的情绪、意志领域和精神需求,充分激发了非智力心理因素,孩子们更乐于表达,而这恰是习作成功的重要保证。
二、图画书习作与学生能力适切
图画书习作适合于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习作是综合性的活动,受制于感知、注意、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言语能力等几乎所有智力因素。对中低年级孩子而言,这些因素都还处于很低或较低水平,习作自然是一件难事。鉴于此,课程标准特别注意降低习作的门槛,要求让学生“易于动笔”。图厕书习作与中低年级小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相适切,有助于学生“易于动笔”。
(一)现成的“下炊之米”
“动笔不易”的表现有多种,尤以“无下炊之米”为最,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表,一句话——无从下笔。这不仅因为该学段学生尚未学会如何选择习作素材,更因为他们还不会细致地观察真实的生活世界,也不会像成人那样冷静地审视事物。对真实的生活世界,儿童总是印象模糊,也了无兴趣。即便与自己相关的现实生活事件,也恍若过眼云烟,他们是彻头彻尾的“健忘一族”。
图画书直呈于前,可写画面的内容,写画与画之间的空白,写画与文“合奏”的连贯的情节,写故事之后的故事,有了现成的“下炊之米”,加上孩子喜欢图画书而开启了的话匣,无话可说、可写的状况得到根本的扭转,下笔便相对容易。
(二)现成的语言图式
“动笔不易”的另外一种主要表现是不知道如何说、如何写,即使有话可说可写也无法下笔,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他们书面语言学习刚刚起步,识字量、词汇量少,书面语言图式有限,下笔必然捉襟见肘。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图画书习作,其实质都是读写结合。读与写可在多方面结合,图画书习作除了在内容方面的联系外,也为学生提供了现成的语言图式和写作写法,学用结合。图画书语言,是文学性的语言,具有审美性,但同时又是高度儿童化的语言,通俗浅近,生动简练,朗朗上口,悦耳动听,适合儿童阅读,也适合模仿和借鉴。图画书中最常用的拟人、夸张手段也为儿童所相对乐于运用。借助读写迁移,活学活用,甚至依葫芦画瓢,可极大降低动笔的难度。
(三)乐于表达与易于动笔的良性循环
“乐于表达”和“易于动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当学生饶有兴趣、以积极的心态习作时,他们的思维、想象、语言的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达于自身的最佳状态,有助于“易于动笔”。而“易于动笔”又让学生们乐于表达。自信心是“乐于表达”的重要因素,而自信源于成功的体验。“易于动笔”,再加上老师慷慨不吝的激励性评价,会让学生消除对习作的神秘感,甚至产生一不小心就成为“作家”的高峰体验,从而自信满溢。图画书习作有助于学生“乐于表达”和“易于动笔”,由是,”乐于表达”与“易于动笔”便形成良性循环。
三、图画书习作的基本类型
由于图画书习作尚处在零星探索的阶段,有关教学案例并不多,就目前可以搜集到的案例看,除了图画书阅读以外,涉及动笔写作的,基本类型有:
(一)以写为主型
这是严格意义的习作课,以训练写的能力为目标,其中涉及到读和说,都是为写服务。闫学的《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属此。闫老师的课有四个步骤:第一,阅读图画书,启发想象。根据题目猜想第一幅的内容,根据前一幅的内容猜想后一幅的内容;第二,续编故事,交流想象。在学生被故事所深深吸引之后,不再读图,让学生想象后几幅画面的内容,动笔续编故事,并交流评价。第三,续读图画书,修改故事。第四,领悟主旨,学会做人。
(二)读写并重型
不是严格意义的习作课,但“写”不是“读”的附庸,更不“为”读服务。“读”与“写”是并行的教学目标,不分主次;读与写相对独立,互动互促。张祖庆的《光屁股大犀牛》属此。张老师安排三个板块:第一,感悟经典魅力。教学内容有,阅读图画书,结合想象,读懂图意,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训练朗读,领悟图画书主旨。第二,续写经典故事。以图画书的内容和主旨为依据,发挥想象,写出故事主人公的最终命运。第三,推荐阅读作者其他图画书作品。
(三)综合训练型
凭借图画书,进行听说读写乃至跨领域的综合训练,很难归属于阅读课或习作课,但“写”也是独立的教学目标之一。窦老师《我爸爸》属此。其教学步骤是:第一,阅读图画书。第二,学习图画书语言。第三,模仿创作。先为第四,领悟图画书主旨,进行人文教育:我爱爸爸,爸爸也爱我;鼓励学生回家,拥抱自己的爸爸,表达对爸爸的爱。
所谓“教无定法”,就以上三种类型,其具体做法可以灵活多变。比如,以写为主型,未必只可以写出画面内容或续写故事,亦可在阅读图画书的基础上,以图画书内容为情境让学生改编、改写等。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C》,2008.12)
你错过的哪些精彩内容
阅读·遇见更好的自己
学者 |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丁炜博士
学者 | 郑桂华: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学者 | 李白坚:醉心于青少年写作教学的“大鼻子李教授”
人物 | 夏家发: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发表评论 / 取消回复